close

13.畫出七彩的生命解藥(4)  王秀絨 2018/10/20      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<延續2010年受訪文章,撰稿者是全球中央雜誌記者劉翊真,我重新抄錄打字與大家分享>

喜歡畫畫,走上藝術治療師之路

    擔任(當時)台灣藝術治療學會理事長的王秀絨,於英國雪菲爾大學(University of Sheffield)藝術治療科目取得博士後,回到東海大學社工系任副教授。

    研究所主修社工的王秀絨說,後來會走上藝術治療的路,是因為對美術有興趣,而且在這方面有一些內心的召喚。她從小就很喜歡畫畫,長大後主動去學一些繪畫技巧,還去旁聽東海美術系主任蔣勳的課。那時候蔣勳的課並不開放給其他科系的學生旁聽,「可是我和一些很執著的女性就是不放棄地懇請老師答應,上課比本科系的年輕學生們還要認真!」自此正式接觸到繪畫的理念。

  王秀絨後來選擇申請英國的藝術治療學校,該校第一優先是錄取美術系畢業的學生;若非主修美術,申請時必需準備12到16張作品,海外的學生則要準備作品幻燈片,並用文字說明自己的學習歷程。回想起申請的過程,有個問題是要描述自己最喜歡的畫作,當時好多人都選孟克(Edvard Munch)的名作「吶喊」,「我也是選那幅畫,覺得很能感動人,心靈被touch到了!」

 

想當治療師,自己得先被治療

    英國的藝術治療專業從1940到1982年,歷經42年漫長爭取,才被官方衛生體系接納與認可,這其中包括著書立說、街頭抗爭,及扎實的實務工作。王秀絨於1995年去英國念書,那時藝術治療證照制度建立才十幾年,而台灣在這方面的發展慢了英國大約50年之久。

    英國的藝療課程是全國統一規劃,(當時)學校約有五所,有共通的基礎課程。全部課程共分三大部分,包括精神分析、藝術與社會文化、藝術治療實務與臨床實習。留學第一年時修習了許多心理治療的課程,王秀絨說:「那時候台灣學生會趁周末一起出去走走,可是我都無法參與,因為必須在家裡讀指定的paper!」包括對精神分析、潛意識的了解,讀了許多專業文獻、相關論述,並和同學們一起研究琢磨、互相討論,扎下深厚的基礎。「許多專業觀點若沒有經過鑽研琢磨,進行實務工作時很容易被現實生活經驗所導引,那麼專業就不是內化的。」

    當了治療師後,更不能放棄藝術創作。王秀絨說,「走上藝術治療這條路,自己一定要不斷進行繪畫,與自己的畫作對話,不斷去體驗藝術帶來的覺察和能量。」

    在英國念書時,學校有training group的設計,由老師帶著五人小組,體驗從繪畫創作進行覺察及互動溝通。兩年的臨床實習,在擁有十年以上藝術治療經驗之督導的帶領下,學生們走出學校到機構中正式操練;回到學校裡,學長姐和學弟妹們一起討論實習狀況,收穫豐碩。學校導師不但會指導學生論文,也關懷學生的生活。

    與實習同樣重要的,是個人必須接受治療:由學生自己付費,到校外找治療師。王秀絨強調,「自己內在的問題要先處理,否則在接觸個案時,個人壓抑的問題會被挑出來,就沒辦法全心去關懷個案。」

**以下附圖不在原文中,是重新打此文時想到要附上的。勉強搏君一笑吧!

    1998年,人已回台灣,在詹老師的畫室中,使用油畫但還未有主題,看到現場一位高中男生用炭筆畫著維納斯頭像,引起了我的動機。但不想放下油畫顏料,就只用當時手上的一個顏色去畫。

    我們畫完了,一個挺有趣的面貌被我默默發現到,我們所畫的對象是同一個石膏像,是愛與美的女神代表。年輕男孩所畫的維納斯呈現出村婦的可愛純樸;我的呢?完全不同,竟有著堅毅的陽剛面容。老天,我把女神畫成男神了!多年後回頭去看,這圖畫竟然完全符合當時的心境,工作、學業、家庭的奔波煎熬,如實的被反映出來了啊!

14.jpg

 

arrow
arrow

    Wang's Stud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